校属各单位:
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的创新团队一般应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为依托。有良好的科研条件、环境和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团队首席专家及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任务。
2.申报的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梯队合理,团队成员应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创新团队成员原则上不超过6名,一般应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已获批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不得作为团队成员。
3.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应为高等学校科研教学一线全职工作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作风正派、治学严谨,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强,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知名度。
首席专家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均为主持人或第一作者):
(1)近10年至少发表2篇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见附件1)收录的学术论文;
(2)在权威出版社(见附件2)公开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不少于1部;
(3)主持完成国家级社科项目不少于1项;
(4)获得过省部级科研奖励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不少于1项。
4.各单位在推荐创新团队时,要坚持团队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跨学校、跨学科组建学术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在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注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之间研究方向的有效整合。
二、申报范围和名额
1.本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限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申报。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高层次团队计划资助者(包括本计划),不得申报。
2.学校按照分配名额进行申报,限申报2项。
三、评审名额和方式
本次拟评选高校社科创新团队10个。高校社科创新团队评审分两个阶段:会议评审和会议答辩,通过会议评审的团队由首席专家参加会议答辩。参加会议答辩团队名单及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建设期满考核要求
创新团队建设期3-5年,建设期满后将统一进行结项验收,期满考核达到基本要求的,拨付第二批资助经费。考核基本要求如下:
1.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及以上;
2.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收录;
3.新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项及以上;
4.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及以上;
创新团队建设期内所有成果均应标注“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字样。
五、申报方式和时间
此次申报工作使用“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完成电子数据的采集和报送,不接收纸质材料。
1.申报系统将于2022年6月6日开通,届时可以登陆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网(http://jyt.henan.gov.cn/sk/)进行申报。
2.申报人员请自行登录系统注册个人信息,在线填写《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申请书》,并于6月9日之前在线提交。
六、申报要求
1.本次申报以学院为进行申报,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不予受理。
2.各学院对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包括申报书中填报的论文、专著、项目、奖项、相关学术荣誉等原件),并于6月9日之前,将申报书纸质版及电子版各1份、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提交至社科处。证明材料复印件由社科处盖章,申报人员扫描后形成一个PDF文档,上传至系统(论文须上传封面、目录、正文首页的扫描件,著作须上传封面、版权页、目录页的扫描件)。
4.各单位需对本院申请材料真实性、原创性负责,一经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和虚假证明、违反学术规范者,将取消申报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
联 系 人:李翔海、单文娟、吴影;
联系电话:3986151;
电子邮箱:skcg@hpu.edu.cn;
地 址:一号综合楼414室。
附件:1.权威期刊目录
2.权威出版社目录
社会科学处
2022年6月2日
附件1
权威期刊目录
学 科 |
权威核心期刊目录 |
马克思主义理论 (8种) |
马克思主义研究 求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教学与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管理学 (19种) |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世界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公共管理学报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 经济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评论 管理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行政管理 运筹与管理 系统工程学报 |
预测 研究与发展管理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哲学 (7种) |
哲学研究 哲学动态 自然辩证法研究 道德与文明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史 逻辑学研究 |
宗教学 (2种) |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
语言学 |
中国语言文字 (7种) |
中国语文 汉语学报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当代语言学 方言 民族语文 |
外国语言文字 (6种)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界 外国语 中国外语 现代外语 中国翻译 |
外国文学 (5种) |
外国文学评论 国外文学 外国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8种) |
文学评论 中国文学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遗产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争鸣 民族文学研究 |
艺术学 (11种) |
文艺研究 美术研究 中国音乐学 音乐研究 戏曲艺术 民族艺术 电影艺术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新美术 中国书法(4000字以上) 建筑学报 |
历史学 (12种) |
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 近代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 史学月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文史 |
考古学 (4种) |
考古学报 考古 文物 人类学学报 |
经济学 (24种) |
经济研究 金融研究 世界经济 经济学(季刊) 经济学动态 中国工业经济 会计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经济学家 经济科学 中国农村观察 财经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 财贸经济 国际金融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农业技术经济 审计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经济评论 世界经济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
政治学 (10种) |
政治学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亚太 国际问题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研究 外交评论 国际观察 国际政治研究 |
法学 (11种) |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中外法学 法商研究 清华法学 法学家 法学 现代法学 政法论坛 法制与社会发展 环球法律评论 |
社会学 (5种) |
社会学研究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社会 青年研究 |
民族学与文化学 (4种) |
民族研究 民俗研究 世界民族 文化遗产 |
新闻学与传播学 (6种) |
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辑学报 现代传播 国际新闻界 新闻大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6种) |
中国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通讯 |
教育学 (13种) |
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
教育学报 课程·教材·教法 电化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与经济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4000字以上) |
体育学 (5种) |
体育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学刊 |
统计学 (2种) |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
心理学 (4种) |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科学 |
人文、经济地理 (8种) |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 旅游学刊 城市规划学刊 人文地理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
环境科学 (3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资源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 |
综合性社科期刊 (13种) |
中国社会科学 开放时代 学术月刊 文史哲 社会科学 读书 国外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探索与争鸣 社会科学战线 学术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高校综合性学报 (13种)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报纸报刊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专论或理论版发表3000字以上文章 |
转摘情况 |
新华文摘全文转摘(2000字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3000字以上) |
其他 |
SSCI(一区、二区)、A&HCI收录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