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现场

与会嘉宾致辞并举行陈式太极拳数字人发布仪式

向陈沛林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主旨报告掠影(一)

主旨报告掠影(二)

主旨报告掠影(三)
为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发挥太极拳在促进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月18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河南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体育卫生研究会承办的“2025年太极拳科学大会”在学校召开。本次大会以“太极拳科学化发展”为主题,设置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书面交流、实地调研等环节,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部门的691名专家、学者、代表、非遗传承人参会。
校长赵同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任委员潘勤、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负责人郭玉成、河南体育学院院长张大超、长治学院党委书记曹景川、哈佛大学教授格罗瑞娅·叶、斯坦福大学教授塞缪尔·蒙塔尔沃、曼努埃拉贝尔特兰大学教授路易斯·费尔南多、美国武术联合会副主席李书东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副校长边亚东主持。
赵同谦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珍贵礼物。近年来,河南省和焦作市把太极拳作为优势文化品牌重点建设,河南理工大学依托地处“太极拳传承重镇”的地缘优势,成立了太极拳学院、开设了太极拳课程、建立了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太极拳为核心的体育特色研究方向和团队。本次大会聚焦于中外太极拳理论的前沿探讨,致力于推动太极拳的科学化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进太极拳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潘勤指出,此次盛会恰逢国家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的背景下,太极拳的健康促进价值愈发受到重视。本次大会聚焦太极拳研究的八大核心领域,涵盖从非遗保护到数智化传播等多个重要议题,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前沿成果。相信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将会为太极拳的传承传播注入新动能,实现“传统与科技对话,东方与西方共鸣”。
柴剑虹在致辞中指出,太极拳自2020年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并于今年成为成都世界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正在进一步传播发展,相信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能够为推动太极拳更好地传承、创新、弘扬做出新贡献。
开幕式上,“非遗武术大模型”陈式太极拳数字人正式发布。该模型由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郭玉成教授团队联合“上体-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共同研发,是上海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先导产业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专题项目,“陈式太极拳数字人”是又一阶段性成果。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非遗武术大模型”陈式太极拳数字人宣传片,并由赵同谦、潘勤、郭玉成、曹景川、张大超、刘文汉共同启动发布仪式。该项成果标志着太极拳正式迈入智能化“数字传承”新阶段,为太极拳的活态传承与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开幕式上,潘勤、郭玉成、张纳新、刘红波、张磊、王柏利共同为《武藏·太极拳》书籍编写工作拉开序幕。《武藏·太极拳》是大型武术丛书《武藏》系列成果之一,由学校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承担编写工作。该书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全国太极拳领域代表性专家共同编写,旨在进一步推动太极拳深度挖掘、系统梳理与科学阐释。
罗瑞娅·叶、朱宏燕、塞缪尔·蒙塔尔沃、吉灿忠、路易斯·费尔南多、张宗豪、马剑、焦丹、王柏利、陈洪等专家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分别从多元视角出发,就太极拳健康促进和前沿研究等方向作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党委书记张纳新、院长刘红波,长治学院党委书记曹景川,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院院长杨慧馨等分别担任主旨报告的主持人。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太极拳传统理论、健康促进、教育传承、学科建设、传播创新、运动处方、产业发展、数智化研究等8个专题开展了149场专题报告、107篇书面交流。
本次大会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与文化交流中落幕。大会形成了共识,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推广,必须以学科交叉为路径、以健康促进为导向、以国际传播为目标,持续推动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传承人一致认为,本次大会精准把握时代需求,汇聚学界、业界多方智慧与力量,聚焦太极拳的科学化研究、数智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为太极拳更好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