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宇,系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列宁深刻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这一根本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飞跃、大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如何适应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使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原创性和原理性理论成果。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基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标准,这就是生产力标准。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他又指出,“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不断的改革,就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明确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要求进行了深刻阐释:强调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强调要主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些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创造性阐释,深刻阐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垄断占有,两极分化的矛盾日益加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围绕新时代如何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强调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强调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制度优越性,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并在生产要素的发展中具体表现出来。马克思概括了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归结起来,就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活的源泉和“生产的真正灵魂”。马克思还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世界生产力发展趋势和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对生产力及其要素的新发展作出系统的概括总结,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财富的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强调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强调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强调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生产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及其要素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发生革命性变化,获得飞跃性发展。马克思深入考察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革命性后果,并指出依靠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景进行了科学预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一般智力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出来。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历次产业革命的特点和趋势作了系统总结和研判,指出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大飞跃;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强调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的大方向、生产力飞跃的大趋势,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今世界生产力演变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走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革命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日益作为直接的生产力而发生作用,社会生产越来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运用。我们党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们党推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牵动生产力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明确了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的认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社会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以生产有用物品的能力。经过劳动者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土地、矿藏、风、水、光、蒸汽等自然要素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将其并入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使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未来共产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新时代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产力概念,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生产力以鲜明的绿色内涵,把马克思关于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观点转变为了系统化的理论和生动实践,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自然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质的提高集中体现为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又体现为产品和产业的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高级化。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正在走向世界前列的有力证明。我国现阶段,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潮流,对产业创新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路径作出系统阐述,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强调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深化和发展了对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途径和产业载体的认识。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同时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调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深刻阐明了深化改革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先进生产力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
第一,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造就的生产力的新质态。着眼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进行战略谋划、进行理论概括,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深刻而鲜明的时代背景。正是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发展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出新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态势。
第二,新质生产力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先进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从历史看,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等劳动资料都起到过划时代的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化制造,是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划时代生产力质态的主要标志。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导,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平台经济是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
第四,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主要支撑的发展,就是要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为物质技术基础,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